糖尿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献导读蛋白质组学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 [复制链接]

1#

糖尿病肾病(DKD)是1型和2型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我国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KD,是慢性肾脏病(CKD)和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及糖尿病肾病患者生存期缩短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有助于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延缓病情进展和提高生存质量。尿白蛋白/肌酐(UACR)或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DKD早期诊断指标,但白蛋白尿作为DKD诊断标志物的效能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比白蛋白尿灵敏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物标志物来进行早期预测和诊断DKD。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尿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CKD生物标志物分类模型—CKD作为早期诊断及预测DKD进展的生物标志物逐渐受到重视,其已被证实可以在多研究中心背景下诊断及预测DKD进展,并在微量白蛋白尿发生前数年即可作为DKD的诊断标志物。

研究目的:

PRIORITY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性研究,旨在评估基于尿蛋白质组学的风险分类CKD评分是否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有关,以及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是否能阻止微量白蛋白尿的进展。

CKD:基于种多肽的预定义肾风险预测。

研究方法:

10个欧洲国家的15个专科中心招募尿白蛋白排泄正常、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受试者(观察队列)用CKD分类器进行评估并分为高风险(CKD分类分数0.)或低风险(≤0.)。高风险的受试者进入一个随机对照试验,并通过交互式网络应答系统随机分配(1:1)接受每天一次服用螺内酯25mg组或匹配的安慰剂(试验队列)。主要终点是受试者出现确诊的微量白蛋白尿(观察队列);次要终点包括使用螺内酯降低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试验队列,意向治疗人群),CKD风险评分以及基于肾小球滤过率(eGFR;观察队列)估算肾功能损害之间的关联;记录不良事件(特别是妇科肿瘤和高钾血症)和严重不良事件。

研究结果:

在年3月25日至年9月30日期间,研究登记并随访了名受试者(观察队列),名受试者中名(88%)具有低风险尿蛋白组学特征,名(12%)具有高风险特征。其中,例高风险患纳入试验队列,随机分配接受螺内酯(n=)或安慰剂(n=)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51年(IQR2.0~3.0);36名螺内酯组(35%)和22名安慰剂组(21%)受试者提前退出研究。

1.主要终点事件比较:例高风险患者中61例(28%)进展为微量白蛋白尿,例低风险患者中例(9%)进展为微量白蛋白尿,P0.。在Cox回归模型中,风险比HR为3.92。在调整了基线变量年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视网膜病变、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和eGFR后,风险比


2.48,95%Cl1.80-3.42;,p0.0)。

在基线GFR60ml/mim/1.73m2的受试者(n-)中,例高风险患者中48例(26%)发展为慢性肾病3期(eGFR60mL/min/1.73m2),而例低风险患者中有例(8%),HR3.50;调整基线变量后


3.93,95%Cl2.81-5.5,p0.0)见图2

在校正基线UACR后,高风险受试者的蛋白尿进展更快,为每年7.1%(SE1.14),而低风险受试者的蛋白尿进展为每年2.6%(0.85)。见表2

2.次要研究目标是评估螺内酯对高风险受试者的影响,螺内酯与安慰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在确诊的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图3)。

安慰剂组名受试者中35名(33%)进展为微量白蛋白尿,而螺内酯组名受试者中有26名(25%)出现微量白蛋白尿(HR0.81,95%Cl0.49-1.34;p=0.41)。两组进展为慢性肾脏病3期的患者在安慰剂组有15例(14%),螺内酯组有33例(32%)HR2.88.95%Cl1.56-5.3;p=0..见表3

3.安全性分析(意向治疗试验队列),在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