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
《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于脾,其传为风消。二阳结谓之消。
《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本藏篇》曰∶五脏脆者,皆善病消瘅易伤。
《师传篇》曰∶中热消瘅,则便寒。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
《玉机真藏论》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
《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肺脉、肝脉、脾脉、肾脉微小,皆为消瘅。
《腹中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内恐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论证
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
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
小便*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此三消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使治消证而不辩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
消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火甚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也。至于阴消之义,则未有知之者。盖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何以见之?如《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气之衰,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岂非阳虚之阴证乎?又如《邪气脏腑病形篇》言五脏之脉细小者,皆为消瘅,岂以微小之脉而为有余之阳证乎?此《内经》阴消之义固已显然言之,而但人所未察耳。故凡治三消证者,必当察其脉气、病气、形气,但见本元亏竭及假火等证,必当速救根本,以资化源。若但知为火而专务清理,未有不阴阳俱败者矣。
论治
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辩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见消败,益以困矣。
上消善渴,中消善饥。虽曰上消属肺,中消属胃,然总之火在中上二焦者,亦无非胃火上炎而然,但当微为分别以治之。若二焦果由实火,则皆宜白虎汤主之。若渴多饥少,病多在肺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若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有不得不清者,宜玉女煎,或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一云上焦渴是心火刑金所致,宜降火清金,以兰香叶、白葵花、*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上升,而渴自止,此说亦可酌用。
中消火证,以善饥而瘦,古法直以调胃承气汤及三*丸之类主之。然既以善饥,其无停积可知,既无停积,则止宜清火,岂堪攻击,非有干结不通等证而用此二剂,恐非所宜。若其果属胃火,别无虚证,则三补丸、玉泉散、白虎汤及抽薪饮之类,皆可择而用也。
下消证,小便淋浊,如膏如油,或加烦躁耳焦,此肾水亏竭之证,古法用六味地*丸之类主之,固其宜矣。然以余观之,则亦当辩其寒热滑涩,分而治之,庶乎尽善。若淋浊如膏,兼热病而有火者,宜补而兼清,以加减一阴煎,或补阴丸、大补阴丸,或六味地*丸加*柏、知母之类主之。若下消而兼涩者,宜补宜利,以六味地*丸之类主之。若下焦淋浊而全无火者,乃气不摄精而然,但宜壮水养气,以左归饮、大补元煎之类主之。若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犹当以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丸之类主之。若下焦无火而兼滑者,当以固肾补阴为主,宜秘元煎、固阴煎及苓术菟丝丸之类主之。
三消证,古人以上焦属肺,中焦属胃,下焦属肾,而多从火治,是固然矣,然以余论之,则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于肾,而无不由乎命门者。夫命门为水火之腑,凡水亏证固能为消为渴,而火亏证亦能为消为渴者何也?盖水不济火,则火不归原,故有火游于肺而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者,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
又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阴虚之消,治宜壮水,固有言之者矣。
阳虚之消,谓宜补火,则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氲彻顶,槁禾得雨,生意归巅,此无他,皆阳气之使然也。亦生杀之微权也。余因消证多虚,难堪剥削,若不求其斫丧之因而再伐生气,则消者愈消,无从复矣,故再笔于此,用以告夫明者。
述古
《巢氏病源》曰∶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者是也。由少年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气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能复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上为饮水,下为小便不禁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因热气留于经络,血涩不行故成痈脓。
陈无择曰∶消渴属心,故烦心,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饮,诸脉软散,皆气实血虚也。消中属脾,瘅热成则为消中。消中复有三∶有因寒中,阴胜阳郁,久必为热中。经云∶脉洪大,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多食数溺为消中。阴狂兴盛,不交精泄,则为强中。病至强中,不亦危矣。消肾属肾,壮盛之时不禁,而纵欲房劳,年长肾衰,多服金石,真气既丧,口干精溢自泄,不饮而利。经云∶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肾消,亦曰内消。
洁古老人曰∶能食能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干葛治之,上中既平,不复传下消矣。前人用药,厥有旨哉。
东垣曰∶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所谓口干饮水多,食饥,虚瘅成消中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三*丸治之。下消者,烦躁引饮,耳叶焦,溺如膏,所谓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地*丸治之。《总录》所谓未传能食者,必发痈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谓不治之证。
丹溪曰∶消渴宜养肺降火生血为主。三消者,多属不生津液,宜四物汤为主。上消者,本方加五味子、人参、麦门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汁、人乳。饮酒人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柏、知母、熟地*、五味子之类,以滋肾水,当饮澡丝汤代茶。天花粉,消渴神药也。三焦皆禁用半夏,血虚亦忌用,口干咽燥大便难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姜盐制之。
徐东皋曰∶消渴虽有数者之不同,其为病之肇端,则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鲜有也。凡初觉燥渴,盒饭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若有一毫不谨,总有名医良剂,必不能有生矣。
下消不寐案例
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羸疾。神困食减,时多恐惧,自冬春达夏,通宵不寐者凡半年有余,而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皆如膏浊液,羸至极,自分必死。及予诊之,察其脉犹带缓,肉亦未脱,知其胃气尚存,慰以无虑。乃用归脾汤去木香及大补元煎之属,一以养阳,一以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也,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姑纪此一按,以为治消治不寐者之鉴。
三消论列方
白虎汤、玉女煎、玉泉散、四物汤、归脾汤、秘元煎、固阴煎、抽薪饮、补阴丸、左归饮、右归饮、右归丸、六味丸、八味丸、三补丸、三*丸、大补元煎、大补阴丸、人参白虎汤、加减一阴煎、钱氏白术散、苓术菟丝丸、调胃承气汤。
论外备用方
玉泉丸(热渴)益元散、龙脑鸡苏散(虚火烦渴)生脉散、火府丹(消渴)麦门冬饮子(膈消渴)鹿茸丸(肾虚消渴)小建中汤(消渴)人参养营汤、天花丸(消渴)五味子汤(阴虚渴)人参固本丸(阴虚渴)天花散、地骨皮散(壮热渴)天王补心丹、(干渴)醍醐膏、(消渴)加减八味丸、益阴肾气丸、(阴虚渴)茯苓泽泻汤(反胃消渴)
好物推荐
姜茶膏丨肉苁蓉丨酸枣仁丨辅酶Q10
煴煴灸丨煴煴宝丨煴煴贴丨精杞苏心丸
中医经典送书
10本中医经典书籍免费送
13本中医经典书籍免费送
13本中医经典书籍免费送
13本中医经典书籍免费送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传煴百年
静脉曲张如何用艾灸进行调理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
qq.